普通高中实行以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自主管理模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09/6/9 0:00:00 作者:蔡崇冰 浏览量:1080次
普通高中实行以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自主管理模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青年志愿者的精神。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广大青年志愿者自觉投身于志愿者服务,奉献爱心,奉献力量,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昭示着一种社会的责任和精神。因此,青年志愿者工作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更在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作为一所有50个班的普通高中学校,多年来,致力于对学生的有序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管理能力没有相应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基于对现状的认识,我们决定实行以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校内服务为主,校外服务为辅的自主管理模式,通过志愿参与各种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最终达到自觉、自治、自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青年志愿者的行动的社会和个人意义
对社会而言,志愿者行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三是促进社会进步;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者行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奉献社会。二是丰富生活体验。三是提供学习的机会。
(二)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开始认识到从信息的输入、选择、编码、贮存直至提取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并且受个体的动机、意愿、情绪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其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特性,每个人都有其身心潜能和人生价值。所以,任何环境的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心理的中介方能对个体产生作用。那么,要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仅仅凭借外部的干预往往难以实现。相反,更需要个体自我的参与和管理,更要求个体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我们的“自主管理”的构想,也正是在当代心理学理论观念的沃土上发展起来的。
(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的核心要求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我们实行的志愿者服务行动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课题界定:
“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自主管理模式”是指以学校为主要基地,充分挖掘学校德育管理的资源,发扬团员干部和学生会成员的工作潜力,使学校德育与团组织教育、学生会舆论导向三者真正相互合作,共同构建“学校、团组织、学生会”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高中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在团委、学生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学校各类管理,指导学生成为学校以德育人的主人,使之具有强烈的自主管理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本校的志愿者服务行动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准则,以“立足校园、发挥优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宗旨,充分利用高中生自主意识强、管理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协作、互助友爱、言行规范的校园风气,养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良好习惯,为自我成长、学校发展、服务社会奠基。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自主研究,使学生由道德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成为道德的主体体验者,由德育行为管理的服从者变为德育行为管理的主人。通过实验,确定临江高级中学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和方法。
1、改变校园环境建设单纯由学校老师管理的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校园建设管理模式,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班级,接纳并传承学校本土文化的精髓,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老师管理模式,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观点,在管理中,掌握和运用现代管理方式来指导学生自主管理,从而建立一支志愿型的管理人员队伍。
五、研究的内容:
1、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改变当前德育管理“以行政干预为中心,以班主任管理为中心,以科任教师为中心”的德育管理现状,构建“学校、团组织、学生会”三位一体的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推动学生的素质发展。
2、使学校德育工作能得到团组织、学生会的紧密配合,让学校、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动态了解。通过双方共同督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通过自主管理活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自主参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建设祖国的热情。
4、积极构建“学校、团组织、学生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和交流化。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9月底)
1、选定研究目标,确立课题,确立课题研究中的对象;
2、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3、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争取立项。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
1、认真做好材料收集工作,特别是课题的子课题的材料梳理,理论整合等工作;
2、围绕课题中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认真开展课题研究;
3.分步骤进行材料的整理,收集,最终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0年7月——2011年5月)
1、整理课题的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2、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召开现场会;
3、专家听取课题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4、如验收合格,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分析、研究与本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各种理论和事实加以整理、归纳、演绎,探求论题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
实验中,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了解学生自主管理校园环境与自身良好品德形成关系的情况,形成资料为实验提供事实依据。
3.活动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条件下言语、行为的客观表现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的内容、过程加以归纳,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或滚动实施,加以推广。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
我校为市、区两级教科研基地学校,本课题组人员曾在十五期间参加过省、市规划课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了主持十一五省教科院重点资助课题《普通高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创新研究》和市规划办规划课题《推进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运用友善用脑理论改进高中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常年工作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一线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研究能力强,研究成果丰硕,参与课题成员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其中两人获教育硕士学位,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李宏兴校长为全国名校长发展班成员,拥有丰富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
课题组在制定本课题前期已多次开会研讨,并进行理论探究和实证调查,基本形成了共识。我校领导极为重视这一课题研究,建立了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组长(原区级教研员)、教科室主任、政教主任、共青团学生会负责人、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研究班子,制定了较为完备而又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师资保证。
我校一向大力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拨款2万元用于本课题的研究,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经费保障。学校将对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外出培训学习及研究予以一定的时间保证和经济补助。并在各种考评奖励上对课题组成员予以政策倾斜。
本课题预计利用两年的时间研究完成,时间较充足,能够很好地保证课题研究深入。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引导下,在专家学者的具体指导下,在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与实践下,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实验报告、论文的形式发表。
2.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展示、录像、光盘等。
3.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总结典型案例,展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