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为那个真正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5/3/30 13:17:09 作者:14824 浏览量:1340次
成长为那个真正的自己
彭大江
在寒假中读了超越自我的教师一书深有感触,于是我也开始了40岁以后的第一次人生回顾。
一、生命中有一种力量是“信仰”
我很“听话”,常常把一些“无用”的事十遍、百遍、千遍地做下去。
还在教学中,从2001年新课改的思想那里获得了“写案例”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式,就相信了,于是,在那些不到三十岁的夜晚,一个人坐在桌前,记录、思考自己日间的教学所得、教学遗憾、教学所思,常常不知不觉到天亮,周周、月月、年年。我从原先那从未生长过智慧的课堂里每年写出了许多纪实案例,我从未奢望思想的诞生,但是在每天的反思中,我得到了真理的力量。今天,我可以把这样的重复称作“信仰”。“仰视、仰慕、信服”人生间那些简单的事情。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的人,那就从今天开始做那样的人该做的事情,只有今天,没有明天。但是,一个人的成长最容易被“有没有用”迷失了双眼。许多老师讲过高一级的公开课便对低级别的公开教学再无兴趣,因为那已“无用”;许多老师发表过几篇文章便不再夜深人静的时候苦苦反思,因为那已“无用”;在职称、称号已然不再具有吸引力的时候我们需要问问内心:我还有没有力量?“只问收获”常常使我们忘记了“耕耘”,忘记了我们手中还有的那一把“种子”。
执着于心,敬畏真实,我需要谦卑地面对所有小事,甚至“无用”之事。
二、惟有“超越”永无止境
教师在于对自我的超越,因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潘光旦将思想领域喻为天地人的思想,人在中间链接天与地,这就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以人为本可不是“唯人论”,因为:蔽于人的文化终有一天不知天高地厚,甚至于不知天地为何物。人在借助天地万物丰满完善自己的过程中成其为人。
我该怎样呢?连自我都无法超越,固步自封、陈规陋习中能做出真正的教育吗?我慢慢学着超越自我,“为之,则难者亦易。”超越自我实则是一种必须。
超越课堂。16年前从课堂教学的技术研究开始,那也是一种必然,我构建了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操作体系,进而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进行了情境体验教学的研究,从多维互动到情境体验,不是为了改变的改变,至少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后来关于生态课堂的研究,则是基于对于学科和学生发展双重关注中的更深一层思考。然而,仅仅停留于课堂是不够的,思考学科课程表示一种超越。
超越轨迹。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但我们也可以能动性地改变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有人构成的,如果人人被动,则教育没有希望。我相信自己不是浅尝辄止,只要愿意超越,在每一个领域内都能够寻找到内在的规律。所以说,超越不是惊天动地波澜起伏,而是一种在内省与思考中的渐进。
与学生一起超越。我没有离开过教学现场,今天,我在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和超越自我。我是幸运的,我能够始终和学生在一起,享受教育,自我实现。
教育是一种自组织的视野,说到底是由教师的自觉来实现的,制度性变革与非制度性实践的双重构建缺一不可,对教师自身来说,超越自我是唤起了自己内在的情感和动力,是追寻卓越的必由之路。
三、终究是一场“人格”历练
最终才发现,教育的一切技术与方法归属于人格的完善。
虽然我的经历算不上复杂,但是每当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是自己能否从一个完整的人的视角来重新看待问题本身。教学如此,改革创新如此,生活亦如此。没有人格保障,或许我至今不知在何方甚至会不会还在这里。
爱因斯坦这样来评价居里夫人“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的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的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其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人们以为的程度。”我自信远没有居里夫人那样的品格高度,但是“第一流人物”人格境界是值得映射我身的。“取法乎上”,至少可以“得乎其中”吧?
人格是性格、道德、能力等综合体,其核心在于一个人的心智的完善程度,在于一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时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和自由状态。
教育之道是为人道,教育的一切努力须以教育者的人格完善来引领学生完善人格的建立。没有了“崇高”教育就改变了其本意。
同样地,人格之教也不是一种口头表述,也应当是一种在行动上可以观察可以关注的。我所认知的教师的完善人格至少包含这样的层面:
归属真实的目的,好的教育是学生获得真实发展的教育,教育贵真,贵在学生的发展,在教育现场发生着的教育才是真正良好的教育;
发自内心的热爱,具有强烈的教育热情,是生命深处具有教育归属感的热爱,是须臾不可失去的一种关联性的热爱;
成于卓越的艺术,能够透过形式植入教育的本质的艺术是唤起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艺术,教育是在行动中进行的,这就是艺术诉求;
面向未来的研究,为了教育价值的实现,研究永无止境,求真和向善的结合给了教育研究一种可行性与可能性的路径。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往,吾往也。”人总是靠自己来成就自己的,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成长需要细细把握,深深领悟。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当我做这样梳理,也只是将自己的实践进行了感性的提取,更多可行而未言尽的教育选择仍在前方和远方。
上一篇:学生跪拜父母,可敬还是可怕?
下一篇:生物课怎样“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