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尝试
发布时间:2018/3/29 15:38:03 作者:27506 浏览量:1771次
一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尝试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马璟芸
(主题)
进入21世纪,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和各类高效课堂模式的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更高、更新的要求和期待。如何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成为一名会思想的现代公民,是我一直思考和实践的难题。
(背景)
新学期开始了,我又开始了课堂的探索之旅。历史是有生命的,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与感知更是具有生命性的。鲜活的历史需要这些活蹦乱跳的年轻的生命来感受、理解和认识。但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力及自身教学习惯的约束,我这个历史教师和我的学生们自觉不自觉的将教学目标窄化为单纯的知识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情景描述)
我开始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一个灵动、高效的课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掘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将自主学习和勤于思考发展成为一生受益的行为习惯。可以放慢脚步给他们时间和机会思考历史、提升情感和能力吗?我决定试一试。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之一。学习本课既需要丰富的感情,又需要理性的思考。在今天的历史课上,我决定放慢脚步,和学生们一起重点思考、理解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发展思维,理性认识其历史意义。
片段一: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给与思考空间
师:辛亥革命究竟有没有对当时的中国造成影响?如果有,这种影响有多大?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短片来了解一下。同学们在看视频的过程中,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发掘其中的有效信息。
(播放视频:萧老汉见皇上。此视频为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片段,讲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扬州农民萧老汉到南京总统府拜见孙中山的情形。)
生观看讨论。(播放视频时间为3分48秒,之后有2分钟时间讨论交流)
生: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建立民国的影响有限,像萧老汉一般的农民根本不知何为民主,也不知新上任的总统与新成立的民国与之前的满清皇帝、满清朝廷有何区别。看见孙中山大呼皇上,三拜九叩。
师:说的很好,从这段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有限。这位同学刚才提到了像萧老汉一般的农民不知何为民主,那么,较之于这些下层民众,中上层民众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了若指掌吗?
(补充材料:孙中山宣誓就职时,各地发来的贺电,有的称呼为“大总统陛下”,有的为“恭请圣安”)
能发贺电的是什么人?他们撰写的贺电又代表了什么涵义?社会发展有其渐进性,一次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能不能一次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提醒学生不要急着回答,一步一步慢慢思考)
片段二:给足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师:刚才大家已经讨论过了,一次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不能够一次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辛亥革命也是如此。“辛亥革命开新宇”,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社会风俗方面,辛亥革命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这样一场革命,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辛亥革命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行思考、组内讨论,形成观点,准备发言)
再次深思、交流:
生:我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生:我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性质也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生:我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理由如下: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师: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达到。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预定目标是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最终结果来看,革命只达到了预定目标,而根本目的有完成。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案例反思)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生成个人智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调研表明,“有80%的教师、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每一天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在拼命地赶时间,赶着时间去扎扎实实的落实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没有情感的教育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灌输与落实,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思考、体验与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等人文精神及公民素质的培养,是不正常也是不应该的。在课堂上放慢脚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既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2.钻研教材、整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现在的历史课堂上,几乎都是对历史事件原因、结果、过程、性质、意义的简单程式化分析,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学生没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除了能记住部分史实外,可能什么都难以学到。如果我们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认真钻研、精心设计,抓住一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节课让学生掌握一种思考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发展自身的思维,或是形成一个重要的历史意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就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领悟到更多来自历史的情感与智慧。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每一堂课都有很多琐细的知识点,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整合知识,找出本节课的关键点,用这一个点带动整个线和面。将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要求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之上,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既有观念提出质疑,步步跟进,深入思考。如此才能逐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之上培养出善于思考、勇于负责、积极向上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