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评析
发布时间:2025/4/23 10:47:03 作者:孙磊 浏览量:6次
唐老师的本节英语课围绕牛津译林版必修二第三单元阅读文本《Alex around the world》展开,以主人公Alex的印度婚礼和巴西狂欢节经历为载体,巧妙融合语言学习与文化探究。整堂课设计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以下从核心素养视角进行具体评析。
一、语言能力:立足文本,构建多模态语言实践
课堂以“旅行日志”为切入点,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
1. 信息提取:快速阅读环节设置表格填空任务(如“India: wedding customs”和“Brazil: Carnival features”),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关键信息(时间、地点、活动细节),强化略读与扫读技能;
2. 语言内化:聚焦文化场景中的特色表达(如“henna patterns”“samba dance”),结合图片和视频创设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替换、仿写等练习掌握描述文化现象的词汇与句式;
3. 综合输出: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以“Alex”身份复述经历,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个性化表达,实现了从输入到输出的迁移。
唐老师将语言知识融入情境,通过“视听辅助+任务驱动”突破长难句理解(如“The air was filled with…”),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解释生词(如“procession”),培养了语言策略意识。
二、文化意识:深度对比,培育跨文化理解力
本节课以文化比较为主线,设计了三重递进:
1. 文化感知:播放印度婚礼歌舞片段和巴西狂欢节游行视频,以视听冲击激活学生的文化图式;
2. 文化解析:通过小组讨论“Why do Indian brides wear red?”和“What does Carnival reflect about Brazilian values?”,引导学生挖掘习俗背后的历史、宗教和社会价值观;
3. 文化反思:设置思辨性问题“If you were Alex, which culture impressed you more? Why?”,推动学生结合本土文化(如中国春节vs.巴西狂欢节)进行批判性对比,避免文化偏见。
唐老师引入“文化冰山理论”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显性习俗(如服饰、舞蹈)与隐性价值观(如集体主义、生命热情)的关系,提升了跨文化认知的深度。
三、思维品质:问题导向,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课堂通过阶梯式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升级:
1. 分析层面:追问“How does the author show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sensory descriptions?”,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视觉(colors)、听觉(music)、触觉(warm breeze)等多维度描写手法;
2. 评价层面:组织辩论“Is it necessary to preserve traditional customs in globalization?”,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论据与现实案例(如西方婚礼在中国的流行)表达观点;
3. 创新层面:设计拓展任务“Create a cultural brochure for foreign visitors”,要求学生整合文本信息并补充本土文化元素,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能力:策略渗透,促进自主学习
唐老师注重学习策略的隐性指导:
1. 元认知策略:在阅读前提示学生根据标题预测内容,阅读后通过“KWL表格”(已知—想知—已学)进行自我监控;
2. 合作策略:采用“拼图阅读法”(Jigsaw Reading),将学生分为“印度组”与“巴西组”交换信息,强化协作学习能力;
3. 资源策略:推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网站作为课后拓展资源,引导学生从多模态语篇中获取文化知识。
上一篇:如沐春风,娓娓道来
下一篇: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综合技能教学

